李曉江大師團隊織景筑夢,重塑唐城創新境


\
 
編者按:

唐山城市更新設計大師邀請賽以“城市更新”為主題,選取最能代表唐山工業發展歷史的陡河兩岸區域進行城市規劃設計,該區域是唐山市工業歷史文化資源聚集區,承載了唐山市重要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見證了城市的歷史進程。力求通過大師邀請賽平臺模式,挖掘與延續“城市源點”的時代價值,探究工業文明軌跡與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創新模式,打造城市更新示范區。參賽的四家大師團隊以前瞻性、創新性的設計理念,基于唐山市豐富的工業遺址資源、工業景觀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本底,為未來城市發展帶來全新的設計理念,創作出四個獨具特色的設計方案,推動唐山城區東部空間價值重塑和城市活力提升,形成新時代城市更新建設的典范之作。
 
大賽選址研究范圍
 
本次唐山城市更新設計大師邀請賽分為概念規劃設計、核心區城市設計兩個層次,并在設計前加入宏觀研究。本次大師邀請賽統籌研究范圍為開越路以西、南新道以北、龍澤路以東、唐馬路以南,總研究面積約36.5平方公里。設計方案運用宏觀研究、區域統籌、系統思維,不局限于上述統籌研究范圍。
 
 
\ 
△ 概念規劃范圍效果圖
 
評委評價:李曉江大師在進入中規院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唐山市震后第二版總體規劃,與唐山就此結緣。在這次唐山城市更新規劃設計中,團隊以扎實的分析、系統的規劃、先進的更新理念,基于對歷史的尊重,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有深度、富有情懷和理想、落地性很強的方案,榮獲一等獎。
 
\
李曉江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一、現狀調研

歷史文化留下的不光是工業遺產還有城市遺產,怎么去認識這個地區自然資源的富集性、文化資源的富集性和自然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其實是最核心的課題。
 
——李曉江
 

基地分析——城市源流興衰的見證者
 
唐山,是敢為人先的工業搖籃、是鐵路起始的永恒坐標,是涅槃重生的英雄城市。本次大師邀請賽的設計研究選址為唐山城市自然與文化遺產最富集的地區——陡河兩岸,它是城市的源點、城市的記憶,但在當下它又是面臨發展困境的一個地區。
 
 
 
基地面臨的課題——城市功能肌理的割裂帶
 
自唐山市災后重建以來,受到城市發展重心西移,設計選址范圍逐漸被城市邊緣化。團隊通過對城市的源流、興衰過程進行分析,梳理出基地面臨的四大割裂問題:生態割裂、空間割裂、價值割裂以及人文割裂,其中:
 
? 生態方面
燕山余脈與陡河山水相依,穿過唐山市中心城區,隨著城市快速擴張,其對山水空間擠壓,使得藍綠生態空間不連續、生境空間不成系統。

? 空間方面
震后隨著城市發展重心西移北移,基地逐漸成為城市邊緣地區,傳統以工業生產為主線的城市空間結構和交通組織模式,難以融入和適應中心城區空間發展需求,存在道路交通系統不兼容、濱水岸線空間未利用等問題。
 
? 價值方面
地區目前承載的產業、功能與新時期唐山發展定位和新時代人民需求格格不入,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存量空間沒有激活,公共服務設施覆蓋不均、城市公共安全存在隱患。以煤炭、鋼鐵、陶瓷為代表的傳統工業生產,面臨著綠色轉型升級的壓力;而以批發零售、家居建材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模式和業態,面臨著互聯時代模式更替和消費升級業態更替的雙重壓力。
 
? 人文方面
文化資源價值未活化。隨著歷史場景的消逝、文化資源的埋沒以及人文價值的荒廢,城市地區逐漸衰敗,逐漸成為市民心中落后地區的代表。


思考新時代下基地之于唐山應該承擔什么樣的使命?
 
基于現實問題,團隊提出如何破除割裂、如何釋放價值、如何傳承歷史、如何開創未來、如何永續發展的五大核心命題。
 
\ 
△ 規劃思路圖
 

 
二、統籌規劃手段
 
城市更新的核心關鍵點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提高人的生活品質,提高城市的人居環境品質。人群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就是我們今天所謂城市更新研究的話題。
 
——李曉江
 
基于上述分析,方案采取以綠色和人文作為兩條主線思路,在城市層面強調功能和未來發展模式的融合。提出了契合三個城市未來、融合三個城市象限兩大構想。


\ 
△ 契合三個未來目標概念圖
 
在空間上強調“向東與東湖生態綠地和未來重點郊野景觀融合,向西與城市功能進行全面融合,向南用小山深厚的文化沉淀與記憶和南湖的生態環境進行融合”,即:向東交融東湖畫境、向西融入城市生活、向南激活南湖記憶,融合三個城市象限,聯動編織“碳中和”的未來體系:夯實深綠的未來城市底色、營造豐富的未來生活場景以及構建智慧的未來的支撐體系。
 


三、概念規劃手法
 
唐山是一個工業文明養育起來的城市,它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同時工業文明也造就了唐山獨特的氣質文化。對于城市更新來說,新功能的植入與形成,以及新人群的吸引,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絕對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李曉江
 
在概念篇,團隊從四個層面縫合基地現存的四大割裂問題,采用總體空間結構與四大系統縫合的方式對陡河兩岸進行縫合與織補,全面修補這條難舍的脈絡。
 
? 縫合生態本底,重塑藍綠生境
陡河是唐山的母親河,貫通南北,與城市大量道路系統以及以南湖、東湖為主的生態環境體系呈現出東西向結構。在這樣的結構下,團隊貫通水岸形成連續的濱水開敞活動空間;將“綠享鄰里”的理念貫穿,通過“微更新”釋放街頭綠地,形成城市街頭游園體系;同時加持可再生能源,重塑了一個完整的生境系統。
 
? 縫合潛力單元,重建片區活力
團隊注意到基地內主要是以相對成熟的住區為主,對地區進行分類應對,盤整存量空間,縫合一瓷廠創意工坊、彎道山文體公園、童稚主題教娛園、水岸文旅核心、小山未來單元等五大潛力單元;通過嵌入未來單元構建混合功能聚落、激活陡河兩岸濱水空間、重振水鐵雙路,構建三大游線等創新賦能手段來釋放空間價值。
 
? 縫合人本場所,重構共生單元
強調社區生活,通過設施共享打破空間壁壘構建無界社區、倡導輕出行打造職住服一體的輕行社區、結合智慧治理工作構建健康社區。
 
? 縫合交通網絡,重織城市肌理
團隊強調打通東西向、疏通南北向,完善城市型路網體系;對跨河橋梁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分析,對跨河橋梁節點進行優化;特別對城市的綠色交通系統和慢行交通系統做了完整設計,在采用TOD模式的同時強調打造風環境、光環境和人文環境最舒適的慢行系統。

 
方案借山水之勢、溯人文之脈、啟未來之意。強調“用一河五山來展示它的生態環境,用雙路五園恢復它的文化環境,創造一個百坊千巷的繁榮景象”,構建了“一河五山顯生境、雙路五園展文境、百坊千巷創榮境”的空間格局結構,描繪出一幅城市空間嵌入自然格局的活力城市圖景。
 
 
△ 概念規劃范圍空間結構圖
 
 

四、核心區域規劃——小山片區
 
小山片區是唐山城市發展的原點。過去,小山“因煤而興”,創造了中華民族現代工業文明的一個又一個奇跡,承載了唐山人民一個又一個美好記憶。傳承歷史、面向未來,重塑這里生態、生產、生活的和諧關系,創新“去碳而榮”的綠色發展模式,給山河大地帶來勃勃生機,給唐山市民帶來美好幸福,既是對小山的一個溫情回饋,也是實現唐山市民的一個美好夢想,更是這個偉大時代的深切召喚……
 
——李曉江
 
 
\
△ 核心區范圍效果圖
 
方案在核心區層面強調文化價值的愈合。團隊基于小山片區凋敝落后的業態、封閉割裂的空間、價值埋沒的歷史以及消失殆盡的城市鄉愁等現狀問題,提出“要追尋歷史記憶,凈化發展空間中不必要的雜質,強化內部交通和人際交往脈絡,最后創造一個豐富景觀的夢境和零碳的生境”的更新思路,即:追憶溯源、去雜提純、鏈經通脈、織景筑夢和零碳生境。
 
 
01追憶溯源,育合文化價值
挖掘最具代表的工業文化遺址,保留開灤煤礦的生產遺跡和唐胥鐵路的鐵軌遺跡,通過開敞空間的聯通,慢行空間的串接,視覺空間的設計,將兩大歷史文化區域有機融合;通過文化、旅游、會議、會展、研發、創意、商業、辦公等現代城市功能的植入,對歷史文化空間賦能,在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價值的同時,孕育和生成新時代的美好生活空間。挖掘最具懷念的生活空間場所,在原有“小山大世界”的空間肌理基礎上,進行功能置換,恢復原有的功能業態、空間形態和生活情態,打造“小山新世界”。改造建國路市場,將城市原點公園放大、延伸、滲透,整體打造“冬日暖城”,為唐山市民提供最美的“追憶”空間。挖掘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建筑,依據史料記載,恢復天橋、老道門、北道門、清真寺、轉角樓、小山大世界等建筑原貌,通過空間的聯系與風貌的延續,使其成為小山地區最為耀眼的明珠和最為亮麗的風景線。
 

02去雜提純,育合空間價值
通過現狀建筑的質量分析,判斷具有保留和改造價值的建筑,進行修繕與改造,提升建筑質量與形象;通過現狀建筑的功能分析,判斷具有保留和置換價值的建筑,進行新業態植入,提升業態的功能與活力;通過現狀建筑的權屬分析,判斷城市更新的針對問題和實施難度,提出類型的確定與模式的選擇;通過現狀建筑的綠色品質分析,判斷建筑綠色改造價值和改造需求,分類施策,提高建筑資源環境效益和宜居水平;通過場地空間的人口分布分析,判斷不同群體的構成比例與真實需求,提出職住服均衡布局方案;通過場地空間的地質條件分析,判斷城市安全的底線要求,提出開發建設的分區管控與強度要求。
 

03鏈經通脈,育合功能價值
營造網絡化的綠地系統和多樣化的景觀系統,通過綠地與景觀有機結合,提升生態空間的功能價值;營造復合化和立體化的交通流線組織,通過舒適、便捷、有趣的通行體驗,提升交通空間的功能價值;營造多樣需求的交往空間、多樣人群的旅游線路、暢達無界的慢行系統、多樣復合的功能業態和人本關懷的職住服均衡布局,提升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的功能價值。
  

04織景筑夢,育合場所價值
方案強調對小山片區五大功能和空間場景的營造。利用鐵路遺產,講鐵路故事,形成高鐵峰會;利用中國最早的現代煤礦礦井以及井上設施,建設綠色能源體驗中心;將原點公園和工業遺產選址融合在一起,成為有活力的一體化公共空間城市原點公園;利用既有建筑復建、維護以及部分改造,實現小山藝術街區的人文魅力;通過拆遷建設具有人文尺度、適應新經濟發展、符合老城肌理、新經濟人群的智創街區。
 
? 高鐵峰會節點詳細設計——鐵路故事
規劃緊緊圍繞“鐵路”主線,保留和整合開灤廠區內部鐵路,印記鐵路源頭的歷史;結合新時代唐山高鐵發展趨勢,植入高鐵主題世界高峰論壇,引入北車科研辦公等產業功能;整合現狀鐵路源頭博物館和蒸汽機車觀光園,增建游客服務中心,對場地進行空間改造,在鐵軌上部加建太陽能板頂棚,在提供綠色能源的同時,兼具“天幕”功能,營造夢幻空間,變銹為秀,打造成為展現中國鐵路發展歷史與未來的全景體驗中心。
 
? 綠色能源展示體驗中心節點詳細設計
場地內工業建筑遺跡較多。規劃將城市北向界面打開,將城市生活和城市功能引入場地。在保留和展示開灤礦區內的現存歷史建筑、采掘設備、百年歷史的地下巷道等歷史文化遺跡的基礎上,增加室外連廊系統,編織建筑群體空間、室外場地空間和地下空間;轉換原有建筑功能,利用洗煤池、筒倉等現存工業遺址打造極致體驗場景;增建綠色能源展示體驗中心、旅游服務中心和室外活動廣場,打造新時代綠色能源展示體驗和交流實驗的示范平臺。
 
? 城市原點公園節點詳細設計——冬日暖城
規劃將城市原點公園向南放大,布局采用步行化、景觀化的方式,將城市原點公園、建國路市場、東方購物廣場、唐鋼賓館、旅游鐵路站點連接為整體;在保留建筑物原始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加建太陽能頂棚、建筑綠色化改造、立面整體修繕等手段,植入現代元素和科技元素,實現活動空間冬暖夏涼的效果;復建天橋和火車站等人民記憶深刻的標志性建筑,賦予新的旅游體驗功能,打造成為小山地區全時體驗的市民活動中心、旅游接待中心和購物娛樂中心。
 
? 小山藝術街區節點詳細設計——小山新世界
規劃保留原始街區肌理,改造成為商業步行街;恢復小山大世界、天橋兩個標志性的建筑物,對場地內建筑進行更新改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商業文化街區;修繕小劇場、小山菜場、小山批發市場、清真寺等歷史遺存;提供評劇、皮影戲、樂平大鼓等地方特色演藝場所;將小山打造為印記唐山歷史和弘揚唐山文化的藝術街區,復興小山作為冀東明珠的歷史地位。
 
? 智創街區節點詳細設計——夢想花園
規劃通過城市更新,將原住民安置于車站路東側。融入北側小山藝術街區肌理與尺度,建設花園式居住辦公混合功能場所,營造靈活多樣的室內外空間,為年輕人提供低租金居住和創業場所,鼓勵創新創意。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建設零碳園區。打造成為唐山創新發展示范區、綠色發展示范區和創業夢想示范區。
 

05零碳生境,育合生態價值
以均衡的職住服布局、豐富的功能混合、科學的社會機動車停放和宜人的慢行交通系統規劃,促進片區內部交通零碳化和出行友好;以網絡化綠地系統建設為主體,結合各類室內花園、屋頂綠化、屋頂花園和屋頂微農場建設,提高片區碳匯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開源節流,構建片區整體的能源、水資源和固體廢物高效及循環利用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碳排放,促進環境友好;因地制宜,全面提高新建建筑綠色節能設計標準,引導既有建筑綠色節能改造,結合地下空間復合利用、冬日暖房等被動式空間設計措施,減少建筑運行碳排放,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通過零碳建設單元的劃分和典型設計,實現各項資源環境技術的綜合運用,提升片區綜合生態價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五、總覽——五大核心命題、各個擊破
 
方案以綠色、人文為主線;以融合、縫合、育合為規劃手法;將因炭而興、百折不撓的唐山打造為去碳而榮、敢為人先的唐山。
 
團隊采用縫合空間的方式對生態本底、潛力單元、人本場所以及交通網絡進行縫合,破除四大割裂問題;
通過追憶溯源、去雜提純、鏈經通脈、織景筑夢、零碳生境來育合文化、空間、功能、場所以及生態價值;
營造鐵路故事、綠色展廳、冬日暖城、小山新世界、夢想花園五個重點場景,找回城市記憶、傳承歷史;
? 把握優勢資源,夯實深綠的城市底色、營造豐富的未來生活場景、構建智慧化支撐未來的發展體系來開創城市美好未來,實現城市的永續發展。
 
唐城新境,傳承歷史、面向未來,重塑生態、生產、生活的和諧關系,創新“去碳而榮”的綠色發展模式,示范中國未來城市價值主張。
 
 
設計團隊:李曉江、胡耀文、慕野、張辛悅、孟寧、徐玉、王富平、劉舸、劉彥含、蔡昇、趙興華、嚴若曦、王藝霖
圖片版權:文章未標注版權圖片所有權均歸李曉江大師團隊所有
版權聲明:項目成果知識產權歸李曉江大師團隊所有,由CBC建筑中心整理發布,如需轉載,需注明版權,并聯系吳女士 18701618214。未經授權使用文章內容及部分內容者,我方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大賽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
承辦單位
唐山市人民政府
組織單位
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策劃執行單位
畢璽(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97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