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詳解:韓國大師承孝相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 CBC大師邀請賽

由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政府聯合CBC建筑中心共同發起的“運河上的京津冀——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通過運用大師工作營、國際大師邀請賽等形式,以創新的方式將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為國家文化公園的新標桿。

 

2020年5月19日,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元寶島)大師邀請賽最終成果評選會于天津西青成功召開。原研哉×柳亦春大師聯合團隊與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共同獲勝。

 

哲學家西奧多·阿多諾曾用“Culturescape(文化風景)”形容鐫刻在土地上的歷史之美。在韓國建筑大師承孝相眼中,這種鐫刻于土地之上的歷史正是證明在此生活過的人真實存在過的痕跡所在。

 

在韓語中,同樣有一個詞語“teomunee(音)”被廣泛用于口語之中,它指的是印刻在土地上的圖案——當一個人說“沒有teomunee”時,意味著事情毫無緣由。

 

正如我們手上的指紋,往昔的記憶在它發生的土地上都留有獨一無二的印跡。所有有關于此的故事都書寫在一片片土地之上,這正是承孝相經常提到的“地文”的含義。

 

大運河,由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在楊柳青歷經改道形成的島嶼——元寶島上曾經同樣巷陌交通,而如今的島嶼之上只留下一座五百余年歷史的文昌閣。承孝相大師一如既往地細致爬梳此地的地文,關于元寶島以及楊柳青古鎮的過去、現在與將來似乎就在這一步步的梳理之中,“再生”起來......

 

 

承孝相

履露齋建筑師事務所創始人、首席建筑師,

韓國國家建筑政策委員會委員長,

韓國首任首爾城市總建筑師,

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課題特聘專家

 

 

 

 

 

 

01

分析

ANALYSIS

 

之前存在過的村落以及建筑——這樣的事實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記憶所在。

——承孝相

 

楊柳青位于天津市西青區,距離渤海灣約六、七十公里,周圍區域水系發達,有河、湖及濕地等。同時與北運河和南運河的交匯點三岔口的距離極近,是大運河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承孝相看來,這里擁有著發展運河最適合的土地氣質。

 

周邊現狀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在大賽規劃范圍及周圍,承孝相團隊注意到現狀城市組織中存在著的許多“空地”,以核心設計范圍元寶島為中心逐漸變化為“白紙狀態”。團隊通過找尋相關歷史資料,發現空地背后蘊藏著悠久的歷史及故事,從而逐漸梳理出來一份元寶島隨著時間的變遷的發展痕跡。

 

▽ 請翻轉你的手機,橫屏觀看

楊柳青歷史變遷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透過成書于清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說》,可以獲知當時的運河南存在著許多濕地,而北部則大部分是陸地,并且以東、西渡口為中心,周圍像島嶼一樣分散著許多村落。承孝相團隊由此猜想此處陸地的形成可能與10世紀以后的水位下降有關。到十三世紀,大運河開辟,千年古鎮楊柳青從此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起。

 

《津門保甲圖說》

 

回顧1970年代的地圖,當時元寶島的區域內的建筑沿著運河分布,濕地分布之間。1980年代的情形則完全不同,島上胡同密集,并有了一定的配套設施。并且后來于南側裁彎取直,從此形成了元寶島。2005年,元寶島依舊有很多建筑。2008年,島內的村莊逐漸拆除。今天,元寶島上只剩下文昌閣。

 

歷史演變中的楊柳青元寶島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通過上述對于楊柳青元寶島歷史演變等歷史資料的研究,設計團隊考證了元寶島曾經存在的村落與濕地等空間肌理特征。盡管島內的大部分建筑已經蕩然無存,但承孝相認為之前的存在過的建筑以及人類活動痕跡已然浸透到這一方土地之中。之前存在過村落以及建筑——這樣的事實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記憶所在。

 

02

 

我想,對于這種歷史小鎮保護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真誠性。

——承孝相

 

承孝相團隊認為項目本身離不開關于對于歷史小鎮的探討,進而從世界范圍內對歷史小鎮的保護原則中搜集資料。

 

1975年《關于建筑遺產的歐洲憲章》中提及:“建筑遺產中被印刻的過去,提供給我們均衡和完整的生活不可或缺的環境”;1987年華盛頓ICOMOS總會關于歷史小鎮的保護的原則和目標中提及“因分割地塊和道路形成的城市肌理”以及“建筑、綠地、開敞空間的關系”對于保護地區歷史性的重要性,此外,還指出“新建建筑或者改造原有建筑時,要尊重原有的空間排列”;工藝美術運動創始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則提倡如果歷史建筑不適合現今用途,可以以今天的方式建造新建筑。

 

基于上述關于歷史小鎮的保護原則,承孝相團隊認為對于歷史小鎮保護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真誠性”,正如孔子所說的“觚不觚,觚哉!觚哉!”

 

03

正名

REDEFINE

 

 

 

Y-HARP是楊柳青歷史區再生計劃(Yang liuqing History Area Regeneration Plan)的縮寫,這個縮寫自身也帶有些美妙的音樂因素。

——承孝相

 

最終,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確立了“Y-HARP楊柳青歷史區再生計劃”的主題。在整體規劃上,最核心的概念是“再生”,而再生的方式又分為三種:再活化、再組織、再開發(四者的含義及關系見下圖)。針對規劃范圍內三個不同的地塊(歷史文化名鎮、元寶島、文化小鎮)的現狀以及特點,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進行再生。

 

Y-HARP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對于歷史文化名鎮核心保護區,采取保留已有的組織,在已拆除之處適用城市針灸術使整體得以再活化;對于元寶島,通過已消失的城市組織,喚醒土地所承載的記憶,根據城市地文再組織新的設施;對于文化小鎮,依據文化風景,通過再開發打造相協調的風景。

 

整體概念構思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04

“活著的遺產”

LIVE LEGACY

 

楊柳青有著許多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認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楊柳青年畫因其具有的藝術性、大眾性、慶典性等特征對于項目的業態活動策劃有著基礎性的意義以及啟發。傳統文化絕非僅僅“保存好再循環利用”,而是需要被今天和未來一代重新活現出來,并與人的生活親密接觸,成為“活著的遺產”。通過不同世代人之間的連接,打造此處獨有的創新。同時,還在此策劃了“住一個月功能”,提供能夠遇見融化于日常之中的楊柳青遺產的特殊的生活方式。

 

業態功能策略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根據楊柳青以及元寶島的文化特點,承孝相團隊總體布置了四種類型的業態功能傳統&年畫文化體驗、住一個月體驗、庭院文化體驗、音樂&文化藝術體驗,吸引不同的的人群,如年畫匠人、年畫文化繼承人、父母及孩子、設計師、音樂人、庭院文化人、地區居民等來到這里或定居或短居,提供豐富的文化以及居住體驗,并為這里帶來創意文化革新。

 

業態功能策略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05

方案總覽

PROJECT OVERVIEW

 

規劃設計對三塊性質不同的現狀用地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具體而言,對歷史名鎮采用了再活化的方法,保留了歷史名鎮核心區過去的村莊,在已經拆除的空地上布置使用城市針灸術策劃的業態。對元寶島采用了再組織的方法,重現元寶島過去村莊的組織,使之擁有土地的記憶,以土地的地文為依據組織各種設施。對文化小鎮采用了再開發的方法,在文化小鎮地區以過去的水流痕跡為依據,沿著新設計的水路布置核心文化設施??傮w上在過去村落的布局和肌理基礎上以水循環及地形打造的方式恢復曾經村落與濕地并存的狀態。

 

總平面圖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為了方便人們到達元寶島,在島周邊布置了若干停車場及高架軌道出入口,人們可步行進入元寶島,也可以由島心區域的公交和地鐵抵達。三個地塊之間設計了一條步行街作為主要步行系統,將北側歷史名鎮、元寶島、南側文化小鎮聯系起來,在步行動線的設置上,歷史名鎮核心保護區和元寶島區域通過重現過去的痕跡,使游人產生逛村莊胡同的感覺。

 

主步行街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歷史上楊柳青的濕地其實有著凈化運河水質的作用。方案依據舊運河和場地的原有面貌進行了修復,從恢復原有的很小的水渠開始,再到水渠、池塘、大的濕地、河流,從而形成整體水系的概念。

 

 

 

根據場地的城市規劃策略,綠地形態也被自然地區分。歷史文化名鎮核心區、元寶島、文化小鎮分別以點式綠地、面式綠地、線形綠地進行布局,并根據植被的密度和功能分為生態林、景觀林、綠軸、開敞綠地、展示庭院、居民庭院、宅地庭院。

 

設計團隊通過地形塑造的技術,將策劃的業態功能都置入其中,營造出豐富多樣的感覺。場地的業態功能分為年畫及傳統文化、教育及住一個月、庭院文化、音樂及創造文化四種屬性。

 

 

 

我們生活的土地并非只屬于我們自己,我們只是暫時借用而已。城市并沒有完成的概念,而是像生物體一般持續變化和進化。因此土地和城市所必要的并不是一次性的整體“開發”。適合城市的發展方式應為:與本地居民一同去改善必要的小部分開始,等待,變化,進而走向下一階段,這種“再生”方式就是“城市針灸術”。

——承孝相

 

歷史文化名鎮鳥瞰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歷史文化名鎮核心保護區里存在著許多需要保護的歷史性建筑物。規劃設計在已拆除的空地上采用“城市針灸術”的方式,在保護歷史性建筑物基礎上新建有匠人私宅、年畫傳承人居所、文化教育中心等設施,與石家大院、指揮部舊址等歷史建筑構成古鎮的新面貌。

 

歷史文化名鎮平面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在原有道路空間肌理上,依據歷史建筑以及新增設施的功能,設計布置了三條主要的古鎮街景,商業街、歷史觀光街、教育文化街。沿著三條主要街道周邊分布有點狀綠地開放空間,和供居民活動的各種院子。

 

 

 

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指紋,所有的土地也有著固有的地文。有些是自然的歲月留下的紋理,有些是我們的生活繼續刻下來的紋理。這是我們在土地上書寫的,我們生活的紀錄和故事。

——承孝相

 

元寶島鳥瞰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元寶島整體劃分為東島、西島、島心領域三個區域。

 

 

 

元寶島東側設施布置規劃有建筑群區域(中國年畫博物館、當代工藝美術館、中國國家地理會客廳、商業街、工作室區、青年創業工作室區域、“住一個月”住宿等)、運河風景恢復區域、裨補林區域。

 

 

元寶島東側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元寶島西側設施布置規劃有演出廳及多功能綠地廣場區域、花園博覽會區域、運河風景恢復區域、生態濕地區域、裨補林領域。

 

 

元寶島西側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元寶島島心領域設施布置規劃有文昌閣及濕地區域、玉皇橋區域、入口廣場及渡口范圍。

 

 

元寶島島心區域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楊柳青十景是曾經位于楊柳青當地的十處自然景觀,也是當時知名的文化景觀。規劃設計運用保護與重現、舊景新解、新造文化景觀的方法打造出“流傳給未來一代”的楊柳青新十景。

 

楊柳青新十景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新城市的形象有著由個體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集合之美。以文化為媒介,相互協調形成整體的和諧之美,這就是城市擁有的美學。

——承孝相

 

文化小鎮鳥瞰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文化小鎮平面 ©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文化小鎮里沿著濱水空間集中布置有劇場、博物館、文化中心、藝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創造延續的文化風景。同時設計連接已有城市組織和濱水中心空間的綠地軸,使人們在這里能夠持續體驗大自然。

 

 

 

沒有歷史的記憶就無美麗可言。與文化風景同在的過去,不僅高揚人類的自由,也讓我們從宗派主義解脫出來。

——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

 

 

 

無論是假想可以追溯到的十世紀水平面下降,還是元朝末年這塊土地第一次被人叫作“楊柳青”,抑或是上世紀80年代南運河在此處“裁彎取直”,又或者是2019年11月19日年近七旬的承孝相第一次踏上這塊中國北方的土地,無法用語言訴說的千年古鎮始終以自己的方式記錄著發生在這里的一切。

 

正如西奧多·阿多諾的名言,無法想象如果楊柳青沒有那些璀璨的年畫文化、沒有悠久的運河記憶、沒有作為文化景觀的楊柳青十景,這塊土地又將會以什么樣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毫無疑問,未來的楊柳青,將繼續帶著歷史的烙印以及土地的記憶,朝著那“自由”之旗高揚的方向繼續前進。

97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