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1年10月17日,“以疫情為鑒的健康城市建設探索——城市更新視角下的應對與思考”專題研討會于唐山市成功召開。本次研討會作為第四屆河北國際城市規劃設計大賽(唐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城市更新發展建設與健康城市的重要命題,匯聚城市建筑規劃設計師、行業專家學者與實踐領袖等作為嘉賓進行主題演講和專題研討,探索健康城市建設途徑,并提供創意性、實踐性的思路與展望,全面推動唐山健康城市建設不斷拓展和深化,為唐山乃至中國城市更新建言獻策。

01直擊現場
本次研討會由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河北省自然資源廳主辦,唐山市人民政府承辦,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畢璽(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策劃執行。省住建廳、省自然資源廳、唐山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CBC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一級巡視員李賢明在開場致辭中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對河北城市建設工作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他表示本次專題研討會將是一場觀點交流、思想碰撞的學術盛宴,希望通過各位大師精彩的演講,為我們帶來最前沿的學術思想,提供面向未來的城市發展策略和設計方法。希望大家能夠認真領會和吸收大師們的思想精髓,創新思路,儲備力量,為全面提升河北規劃設計水平群策群力,努力實現河北城市的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唐山市政府副秘書長、市一港雙城辦主任薛波在致辭中表示,此次“以疫情為鑒的健康城市建設探索專題研討會”邀請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分析疫情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影響,研討城市更新工作在健康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與今后改進的方向,引發大家對建設更加健康、安全、韌性、智慧城市的新思考。希望各位嘉賓朋友們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唐山,為唐山城市更新發展積極出謀劃策,貢獻智慧和力量。
同時,本次研討會全程開設多平臺線上直播,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人民日報海外網、經濟日報、中華工商時報、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北日報、唐山勞動日報、唐山晚報、燕趙都市報、《直播50分》、騰訊唐山、中國房地產報、中華建筑報、中國建材、城市設計聯盟等十五家媒體參與現場報道。畢璽文化總編輯柳青擔任會議主持。

02主題演講
本次研討會邀請到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總工程師,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磊,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師,住建部科技委員會建筑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朱小地,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韌性城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曾堅,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導李保峰,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潘芳,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健康城市實驗室主任王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唐燕,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博導,北京城市實驗室創建人龍瀛,愿景集團副總裁,副總設計師,九源設計院院長江曼進行主題演講和專題研討。各位專家學者、實踐領袖以疫情為鑒,為我們分享了豐富的相關案例與前瞻理念,探討和反思現有城市規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系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索健康城市建設途徑。

沈 磊
在以《健康城市規劃治理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嘉興城市總規劃師模式》為題目的演講中,將探索中國規劃治理的發展道路分為 “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城市總規劃師模式的創新”與“城市的規劃治理實踐”三個部分。在國家城市治理正處于要求轉型的新時代,面對非健康城市問題,他提出規劃治理創新模式——城市總規劃師模式。沈院長2020年被嘉興市人民政府聘為百年嘉興市城市總規劃師,這次演講他以嘉興為例為大家介紹城市總規劃師模式。該模式在城市規劃整體性編制管理實施中具有全面把控與決策的核心作用,其中包括研究體系、決策體系、管控體系、實施體系等4個工作體系,強化規劃在引領思想統一、方法統一、目標統一上的靈魂作用,以技術的全過程貫穿,有效彌補地方政府管理部門水平差異??傄巹潕熌J骄邆鋬纱筮\作特征,即以“兩端著力,中間管控”的規劃管理特征,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實施管控特征。從技術要素角度來講,是為實現城市資源挖掘,城市戰略明晰,城市亮點呈現,城市價值提升。他希望通過發揮國家國體、政體、規體的充分優勢,統籌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實施行政管理和技術管理相結合的“1+1”模式城市總規劃師制度,解決城市出現的大城市病問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建設和治理道路。

曾 堅
在以《韌性與智慧-濱海城市群的極端氣候災害管控與規劃響應方法》為題目的演講中,他表示韌性城市是滿足多功能、多要求的一種健康的城市設計體系,其基本體系包括物理、經濟、組織、社會和自然等維度,并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風險,強調通過韌性城市的視角規劃、調控、協同城市系統各要素,提高城市及區域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彈性能力。曾教授以閩三角地區為例,對濱海地區高溫、洪澇、臺風等三類典型極端天氣事件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進行分析,提出從高溫生態性智慧減緩、智慧承洪和智慧承風三個目標進行相應技術方法研究,優化、修補氣候韌性體系。從社會、經濟工程管理等視角,他強調運用空間信息處理與數據庫監測管理技術、GIS空間分析技術、基于SWMM技術的雨澇模擬技術等,構建海陸一體化的生態安全格局,并結合災情的適宜性,規劃避災場所,完善城市韌性保障體系。

龍 瀛
在以《泛智慧城市技術提升抗疫期間城市韌性》為題目的演講中,他指出打造健康城市不僅僅是通過城市空間、城市規劃來實現和完善的。以居住社區為例,健康環境因素如個人習慣、人口統計特征、可步行性和主干路距離等,對慢性病具有負面或正向的影響。研究發現,空間失序或者臟亂差對于城市慢性病里面的心肌梗死復發具有顯著負面影響,他強調作為城市規劃、城市開發領域者,至少要從這幾方面做出呼吁和緩解。針對抗疫、防疫和復工復產過程,探索智慧化技術對于促進城市健康發展的深遠影響,通過對3000多個防疫抗疫案例進行研究,回顧、觀察在抗疫、防疫、復工復產過程中,不同智慧手段所產生的作用,并提出信息感知、信息傳導、信息處理、智能服務可以有效促進城市韌性或者改善城市韌性。

王 蘭
在以《健康城市規劃與設計》為題目的演講中表示,健康城市的規劃是規劃科學的回歸,同時也是升級。城市規劃發揮著對于社區、城市健康影響的作用。為此她提出“四要素、三路徑”的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針對慢性疾病,明確規劃可以調解健康方面的建成環境要素,明確優化人們身心健康的三個路徑,即減少污染源以及人體暴露的風險,提供可獲得的健康設施,以更高標準促進體力活動和交往。針對傳染性疾病,通過控制傳染源、截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這三個基本環節,探索將健康融入到城市發展中間。她介紹了健康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理論和實證框架,并基于案例詳細說明了內容和步驟;同時分析了基于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構公共健康單元的構想。在以上兩個理論框架的支撐下,她希望能夠在開展健康城市規劃過程中,通過對城市發展要素進行空間配置,減少健康的風險,優化健康資源的分布,最后實現健康的公平。

潘 芳
在以《北京老舊小區改造政策研究》為題目的演講中,針對當前北京老舊小區改造所面臨的:存量大,改造資金壓力大;居民需求復雜,協商難度大;社會資本進入意愿不足等問題,她提出從經驗借鑒、政策研究、規劃引導、技術標準等4個維度開展6個課題,形成老舊小區系列研究相對完整的鏈條,為北京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為順應“十四五”時期城市更新的發展形勢,回應北京市老舊小區改造“政府?;?多方共同參與滿足居民更高品質居住需求,以‘任務制’與‘申報制’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區域改造”的各方任務,研究提出老舊小區改造“治理體系”,搭建專業化、成規模、有擔當的“平臺+專業公司”,并實行多方參與的協商制度。同時提出“民生改善綜合體” ,“微利可持續”,完善資金分攤規則和市級金融財稅支持等概念,針對改造中存量資源產權界定困難等“堵點”問題,提出專門的解決方案,形成統一的整合利用政策或機制。

朱小地
在以《社會發展呼喚建筑裝置》為題目的演講中,朱小地認為對城鄉更新建設要有一種開放的思維,其發展應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更具現實意義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強調他城鄉更新是一個面向未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系建設,要注重新建筑在存量環境中的觸媒作用。因此他從一個新視角、新概念——“建筑裝置”角度來切入城市更新話題。何為建筑裝置?他認為“建筑裝置并不是指由建筑師完成的裝置藝術,而是使用建筑語言,為探索建筑主體而建造,是偏離原有使用功能或者創造新的使用功能的藝術實驗”。并以“城市魔方”等建筑裝置作品為例,表示其最顯著特征就是觀眾的參與,建筑裝置在近人尺度可提供觀眾參與的可能性,即通過自身的行為介入裝置。在社會轉型發展的今天,建筑裝置必將成為彰顯理念、實力和前景的重要途徑。

李保峰
在以《城市更新中的新舊關系》為題目的演講中,提出人類的建設史就是新和舊的歷史,永遠會存在著新的空間。他認為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新和舊的關系特別值得深思,從設計師的視角用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剖析了在應對城市更新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六個問題:審美判斷之和諧與沖突;價值判斷之真實與虛假;語?類?之時間與空間;時空差序之過去與未來;新舊關系之模仿與對話;創新之辯之新舊與好壞。

江 曼
以《城市更新視角下的老舊小區改管運一體化探索實踐》為題,講述了城鎮老舊小區和深圳城中村的長效運營實踐案例,并分享了愿景集團在城市更新中發現價值、提升價值和兌現價值的理念和做法。首先通過規劃和策劃,創造老舊社區商業空間新場景,發現土地、建筑和功能價值;其次,通過多專業系統集成,將商業空間場景落地,以場景設計、產品研發和產品實現來提升價值;最后,將前端需求轉化成產品,包括長租服務、物業運營、降維溢價,形成持續高效的運營方案兌現價值。

唐 燕
在以《供給 vs 需求:責任規劃師介入下的老舊小區更新》為題目的演講中,她認為當城市更新在國內成為普遍性的行動計劃時,無論從哪些維度著手,實踐都離不開“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平衡和對接,并從責任規劃師的角度進行切入,針對城市更新中的熱點話題——老舊小區改造,提出責任規劃師可以通過“編制街區更新規劃指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設計導則”等供給側途經,以及“發起社會動員、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陪伴成長、承擔老舊小區改造的前期研究、從設計到施工的項目推進”等需求側途經,來綜合實現小區更新改造的精細化設計及項目實施落地。處理“供給”與“需求”關系的重點在于通過溝通、談判與協作過程,讓更多角色介入和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充分尊重居民的話語權,把舞臺交給居民,以人為本做更新。
03研討環節

研討會環節由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導李保峰主持,嘉賓們結合演講內容,圍繞現有研究成果,并將理論聯系實際,交流討論城市更新創新模式和健康城市建設途徑,并就如何提高城市的韌性和治理能力,提出專業、合理的建議。
“以疫情為鑒的健康城市建設探索——城市更新視角下的應對與思考”專題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新時代河北城市發展轉型增添了豐厚的理論支持與實踐內容,起到了重要示范與帶動作用。既為激發唐山城市活力,打造城市更新示范區,積累了創新性思維與想法;也為河北省乃至眾多城市轉型升級與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新優勢。

“以疫情為鑒的健康城市建設探索——城市更新視角下的應對與思考”專題研討會出席嘉賓名單
- 演講嘉賓 -
- 演講嘉賓 -
沈 磊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總工程師,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朱小地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師,住建部科技委員會建筑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雙聘教授
曾 堅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韌性城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生態與韌性規劃專委會主任委員
李保峰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導
潘 芳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
王 蘭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健康城市實驗室主任
唐 燕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龍 瀛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導,北京城市實驗室創建人
江 曼 愿景集團副總裁,副總設計師,九源設計院院長
- 參會領導及嘉賓 -
李賢明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一級巡視員
溫炎濤 河北省城市園林綠化服務中心主任
薛 波 唐山市政府副秘書長、市一港雙城辦主任
冀桂梅 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
周福民 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副書記
彭禮孝 畢璽文化董事長
柳 青 畢璽文化總編輯
大賽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
承辦單位
唐山市人民政府
組織單位
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策劃執行單位
畢璽(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主辦單位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
承辦單位
唐山市人民政府
組織單位
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策劃執行單位
畢璽(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